【自然基金·学科建设进行时】在最好的青春做最好的科研——生命科学学院举行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

为加强研究生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12月10日,生命科学学院在雅安校区12-109会议室举行“生科大讲堂之自由、开放学术沙龙”活动。本次学术沙龙特邀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刘江教授、2021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孙文君和首届研究生优秀标兵罗思源同学分享学术研究心得。学院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活动,活动由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胡沐凡主持。

博士生孙文君结合自身经历,从创作思路、实验设计、数据处理、论文写作及投稿技巧等方面向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SCI论文发表的全流程。硕士生罗思源分享了自己在科研试验和论文撰写方面的经验,强调“试验自己做,论文自己写”,并以实例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论文撰写方面的实用技巧。

刘江教授以有趣的Cell、Nature、Science(CNS)封面故事为引子,串接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围绕研究生学术生涯做了题为《做国家亟需,负责任的、有趣的科学研究》的交流报告;他详细解析了CNS论文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鼓励青年科研工作者积极融入科研团队,将个人价值在团队中充分体现,善于在不利的环境中挖掘潜力、寻找生机,逐步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双赢;他以“第二次绿色革命”和本校陈学伟教授团队近年来发表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为例,阐述了“此消彼长间寻找平衡、广泛认同中突破常规、重大关切中独辟蹊径、交叉学科间寻求共识”的学术创新途径与选题策略。同时,他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中有关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的相关论述,鼓励同学们坚持“四个面向”,做国家最急亟需,对人民最有价值、负责任的科学研究,以适应新型举国体制下的主流研究范式。此外,他还结合自己所在团队的建设发展经验,指出“多读文献、多做试验、多写论文”是研究生生涯的核心要素,并向大家介绍了研究生科研工作的“三类九项内容”和“十二条规则”,对团队气质和研究生科研工作开展的具体路径、必需内涵做了详细阐述。

通过三位主讲人的分享,广大研究生同学开阔了眼界,进一步增进了科研兴趣及创新热情,提升了科研积极性。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学术与生活上都获得了极大的启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马琪涵表示:“今天的分享真是干货满满,不论是孙师姐的文章发表经验还是罗师兄的英文文章写作经验,都让我大饱耳福,对文章写作有了自己的想法。更让我惊喜的是刘江教授的报告,在有趣的讲解下蕴含了许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道理,让我认识到,生物绝不是什么枯燥的实验,更是对有趣世界的探索和生物科研人对祖国的热爱”。“刘江教授的生动讲解让我看到了生物学科学家思维的开拓性,从蝗虫的群居或者独居影响因素可以联想到对人类自闭症的治疗,使我们大有启发。”来自植物学的李瑞琪表示:“作为生科院的一名研究生,我们也应该以更发散的思维,更广阔的格局来面对未来的科研之路,努力让自己的科研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有长远意义的贡献”。

据悉,此次学术沙龙是学校“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及我校《加强研究生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实施办法》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接下来,学院将以此为契机,以生命科学类品牌学术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为生物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室里的人们描述已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