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这是继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提出“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之后,赋予四川的又一全新战略定位。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近日发布《关于服务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5)》,计划每年投入经费1000万元,支持“天府粮仓”建设。《方案》聚焦绿色生态、健康高效农业发展,谋划建设一支更高水平的人才队伍、选育一批更高水平的新品种、攻克一批更高水平的关键技术、打造一批更高水平的“样板田”,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贡献更多川农大力量。
6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我校水稻栽培专家马均教授(右二)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水稻新品种和生产新技术
生物学科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ESI排名近年持续稳定保持在全球前1%。生命科学学院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涵盖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资源化学等6个二级学科。
作为“天府粮仓”重点任务牵头院所之一,生命科学学院在油茶、苦荞、大豆等特色作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作物鸟害防控的生态减损,动物生理代谢与免疫调控、动物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农业微生物生物技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扎实的研究基础。
“天府粮仓”建设重点任务分解清单
牵头院/所/室 |
重点任务 |
水稻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 |
1.选育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突破性水稻品种(系)3-5 个,相关重大基础理论突破 3-5 项;2.构建适宜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智慧化栽培耕作的农业管理技术体系 2-3 套。 |
小麦研究所 |
1.选育兼抗不同病害、耐穗发芽、水肥高效、籽粒重金属低积累与高产优质性状结合的品种,培育绿色高效重大小麦新品种 3-4 个;2.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核心示范区 2-3 个,示范推广 300 万亩以上。 |
玉米研究所 |
1.突破玉米抗逆等性状遗传基础理论 1-2 项,研发分子育种技术 1-2 项;2.选育突破性重大玉米新品种 1-2 个,具备年推广 50 万亩以上能力。 |
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1.选育国家级优质新品种 5 个,形成 3 项重大基础理论、5 项重大共性(配套)技术,针对大田作物或园艺作物集成鸟、虫害防控的生态减损技术;2.获省部级成果奖 1-2 项。 |
园艺学院 |
1.选育适合四川地区栽培的优质、宜机、抗逆、耐贮运的果蔬新品种 15-20 个,形成现代育种和品质调控重大理论 5 项,研发提质增效和智慧化生产关键共性配套技术 10 项,获省部级成果奖 1 项;2.采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节约人工 50%左右;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 25%以上;推广果蔬采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果蔬产品采后损失减少 30%;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面积达 100 万亩,每亩新增效益 500-1000 元。 |
丁春邦教授领衔的“油茶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研究团队,聚焦国家粮油安全卡脖子难题,长期从事木本油料植物资源开发、良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生物活性物质及其产品研发;团队已选育省级审/认定油茶良种4个,油橄榄良种4个,授权专利10余项,建立了西南最全的油茶和油橄榄种质资源库。近期有关植物源食用油成分与健康寿命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Food Chemistry X》。
姜延志教授主持选育的成华猪新品种,具有肉色鲜红,肌纤维较细、易于咀嚼,肉香味浓的特点,成为擦亮“川猪”金字招牌重要的战略资源。基于成华猪皮厚特性的皮肤胶原蛋白合成的研究,更是为皮肤医学美容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陈惠、吴琦教授领衔的“荞麦代谢调控与逆境生物学”研究团队,在苦荞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突出业绩;陈惠教授主持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荞麦等杂粮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与保护”。近期,团队整合近万个样本建立苦荞响应紫外辐射的协同功能网络,揭示了苦荞紫外适应性进化作用机理,相关成果在植物学领域权威期刊《Plant Communications》发表。
曾宪垠教授团队致力于动物生殖调控新技术公关,经过20余年潜心研究,成功研制GnRH、FSH等生殖调控疫苗,在提高生猪饲料利用效率及改善猪肉品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近期,解析生殖与代谢偶联调控机制的研究成果在Cell子刊《iScience》发表,为深入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刘江教授带领的“复合种植大豆代谢调控与化学生态”研究团队,瞄准国家亟需,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推广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聚力大豆次生代谢调控与抗逆生理机制研究,为抗逆大豆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的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关异黄酮介导套作大豆交叉抗性机理的研究被国际著名期刊《Plant, Cell & Environment》遴选为封面论文。
学院李桂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鸟类学科的高级专家,鸟类生态学研究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力。温安祥教授曾任空军机场鸟撞防治咨询组成员,负责西部战区军用机场鸟类调查、鸟撞防治措施制定和鸟撞事故鉴定;中科院动物所引进人才熊鹰副教授参与完成的高粱鸟害防控机理研究被高水平期刊《Molecular Plant》遴选为封面论文。“作物鸟害防控的生态减损技术”作为“攻克一批更高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纳入学校“天府粮仓”专项行动方案。
吴德校长指出“农业大学的本质是解决生命科学背后的核心问题”,生物学科是百年川农大持续向好发展的根基,是作物学、畜牧学、植保学等农业重点学科发展的基础。相信在新一代生科人赓续传承、努力奋斗下,定能够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