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生科人的故事】刘江:勇担强农兴农使命

原载自校园网:https://news.sicau.edu.cn/info/1078/67436.htm

人物简介:刘江,现任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获学校首批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专项资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复合种植作物化学生态学》,授权发明专利6项。荣获中国作物科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由药转农,干国家亟需的科研

2013年,刘江在日本获得药学博士学位回国。回国后是继续开展药学研究,还是瞄准国家战略亟需,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刘江也曾犹豫徘徊。彼时,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下滑,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围绕大豆的国际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国产大豆短缺已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而国内耕地面积有限,同为旱地作物的玉米、大豆争地矛盾突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产能陷入瓶颈。当他发现,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开展的玉米大豆间套作研究有望成为破解国内大豆危机的重要途径,并被杨老师长年甘坐冷板凳,坚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在杨老师的感召下,毕业回国的刘江毅然放弃持续多年的药学研究,全身心投入玉米大豆间套作的应用基础研究。

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研发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了玉米不减产、每亩多收大豆100~150公斤,相当于一亩地产出了1.5亩地的粮食;助推四川跃升为全国第三大大豆主产省、西南成为第三大优势产区;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粮油安全的玉米大豆争地矛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这项技术也两次入选中央一号文件,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手段。

创新融合,结学科交叉的硕果

入职前,有不少人问刘江:“你的专业背景似乎与作物栽培学不太相符,你对未来的发展作何考虑?”他回答道:“我将努力在大豆栽培研究中发挥专业所长,为团队的融合发展贡献力量”。事实上,他也正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他始终牢记“以国家发展需求和现代农民需求为己任,研发简便实用、高效生态的农业技术和机具,实现农业的高效、生态和快乐”的团队使命,针对农业生产瓶颈,围绕如何提高复合种植大豆耐荫、霉变抗性,进而提升大豆产量品质等问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天然产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作物栽培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复合种植大豆化学生态学”研究新方向,在复合种植大豆次生代谢与抗逆生理机制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核心技术的融合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技术支撑。

经过多年历练,刘江已成长为农业领域的科研骨干,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立德树人,做负责任的好老师

作为高校教师,刘江理想信念坚定,将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努力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积极引导学生砥砺奋进,勇于担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做国家最亟需,对人民最有价值、负责任的科学研究,主动适应新型举国体制下的主流研究范式,先后荣获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他长期担任班主任,承担了本科、硕士、博士、留学生等各层次的课程,对学生严厉而亲切,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主动关心,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人文关怀,着力提升学生归属感,所带班级的就业率、留学率均名列前茅。他担任研究生导师,躬亲共学、率先垂范,科研指导一丝不苟,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类学术奖励;团队氛围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多数成员都能进入国际一流机构深造;如今,他的学生也陆续回国,投身到农业科研中。

作为“川农大精神”新传人,刘江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使命,聚焦农业“卡脖子”难题,坚持把别人不想干、不敢干、嫌麻烦的事情干好,把冷板凳彻底坐热。坚持把学生的未来放在首位,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是他的奋斗目标,而做一名有激情、爱学生、有能力、负责任的好老师则是他的一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