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音容犹在 胡杨精神长存——记念我的恩师杨俊良教授

原文:http://www.sicau.edu.cn/news/news/2018/0508/33221.html

 

惊闻噩耗觉恩师音容犹在
悲忆往事赞胡杨精神长存

201855日中午,我刚从海南岛飞回上海航班的悬梯上缓缓走下,不一会儿便迎来了一阵阵不知名的大雨,心中好生疑惑和不安。登上出租车之后,我立刻询问出租车师傅:上海这几天下过雨吗?师傅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踏进了家门,不一会便从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中惊闻,我敬爱的导师杨俊良教授与世长辞!刹那间,我感到这倾盆大雨是老天在哭泣!大脑一片空白,泪水顿时模糊了双眼,我不敢相信听到的噩耗,在回过神来之后,在反复确认和等待之后,我仍不愿意告诉我自己,我敬爱的老师,她去了!我亦师亦母的杨俊良先生,她去了!!
  一时之间,先生的生前一幕幕,像电影一样从我眼前飞速掠过,转眼之间36年过去。我自1982年被派往四川农业大学进修学习植物学,便跟随先生学习。我非常有幸,在19836月成为了自己仰慕已久的颜济教授和杨俊良先生的硕士研究生,从此在两位导师的教导下成长。可以说,她是我最亲近和敬重的长辈之一。她总是在严厉中体现出关爱,在笑谈中充满了细腻,在才华中洋溢着奋斗的精神和胆魄。我跟随她,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学会了人生。
  先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口才出众,胆气逼人,但待学生如子,这是先生所有的弟子都领略过的情操和由衷敬佩的崇高品质!每一位先生的弟子,都从不同的角度,受到先生的教诲和指引。而我,更是有幸跟随先生行万里路,在踏遍祖国大江南北、考察植物、收集种质资源的野外工作中,学习到了先生对科学和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学习到了她对小麦族野生近缘种资源的情感以及对科学的奉献精神!
  我最早跟随先生出野外考察,是在1982年秋天,搭乘着本科生野外实习的顺风车,我们翻越了二郎山。曾经有一首歌谣这样吟诵: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一路上,先生不断向我介绍着二郎山的植物种类、分布特征、种群变化、演替规律和不同海拔的群落结构。还向我讲解了横断山脉作为海洋季风的两屏以及产生焚风效应的科学道理。跟随先生,我的足迹也遍布了云南和四川、黄河流域、江苏、东北的黑龙江、内蒙古和西藏最艰苦的地方。可以说,哪里有小麦族植物资源,哪里就有先生的足迹。
  对于当时已经年过半百的一位女教授,在艰苦的考察路途中,先生从来没有畏惧过艰辛和困苦,和当时还是小伙子的我和师弟罗明诚一同奔波在黑龙江一望无际的白桦林里,游走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攀爬在西藏高原海拔在5000米的峻岭上,以及迷茫在新疆的戈壁的大漠之中。有多少次在长途跋涉的旅途中,因为不能买到有座位的长途客车票,先生就坐在采集植物的标本夹上,度过了一天又一天颠簸。有一次在内蒙古考察,为了能采集到偏远地带的小麦族资源,先生与我和罗明诚师弟一同乘坐在一辆敞篷货车上,从一大早一直颠簸到傍晚,与大草原上的蚊虫相伴。看着先生略带花白的头发和疲惫的面容,我感到一阵阵心痛,我在想是什么支持着先生,使她有这样的坚持?肯定是一种精神!一种对大自然和科学的无比好奇和热爱,支撑着这位年过半百女科学家的执着追求!
  先生那时就教导我们:要做科学研究,没有坚持、没有精神,再聪明也是枉然,你们年轻人就要像戈壁和沙漠中的胡杨,不畏干旱盐碱,不畏严寒风沙,就是要屹立在大地上,不倒而不朽。那时,我的心中已经默默的念着:先生,其实您就是那棵坚强的胡杨!坚持不懈、默默无声、顶风傲雪、屹立不倒,您的身影虽然并不高大伟岸,但在您不起眼身影的背后,却蕴含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您的坚强执着和默默贡献,是学生永远学习的榜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生凭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为了验证小麦系统学的假设,为了保护小麦族的遗传资源,为了培养下一代年轻的学者,踏遍了祖国的山川。她不仅完成了《四川植被》、《四川植物志》等著作的大量考察和撰写工作,与颜济教授经过近20年的辛勤努力,完成了五卷巨著《小麦族生物系统学》,还收集了大量的小麦族遗传资源和植物标本,这些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可以说,她将辛勤的汗水洒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在大地上谱写着科学与生命的篇章!
  正因为有了先生的榜样力量,才激励着我在科学追求的道路上坚持走到了今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虽然先生离我们而去,但她的音容犹在!她的挚爱、坚毅、胆魄和执着!先生就像屹立在沙漠上守护着种质资源的一棵树胡杨树: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精神长存!
  先生,您一路走好!

201857日深夜

 

胡杨精神1:身居恶劣环境,面对寒流、冰霜、盐碱、烈日和沙暴侵袭,我自岿然不动

胡杨精神2:和谐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老树新苗在生态系统中相交、重叠,占据着最佳生态位并扮演着传帮带应有的角色。

胡杨精神3:即使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仍扬着高傲的头,俯视着世态的冷暖炎凉,历经千年,屹立不倒。

 

作者简介:卢宝荣,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1986年在颜济教授、杨俊良教授指导下在四川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工作。经颜济、杨俊良教授推荐在The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攻读博士,并与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生物学分委员会主任。曾任国际生物安全研究学会(ISBR)主席。现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国家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上海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和国内刊物“AoB Plant”“Journal of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Science Bulletin”“Rice Sciences”、《生物多样性》、《中国水稻科学》、《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和《复旦学报》等杂志的编委。多年从事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的系统与进化生物学、种群遗传学、保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研究。近年来主要研究植物的分子进化、基因多样性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特别是转基因漂移的生态和进化影响。已培养相关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多名。主要科研成果:独著英文专著1部,参加编写英文专著10余部,中文专著5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160余篇被SCI期刊收录,论文被引用8500多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十多项,包括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逃逸及其环境生物安全机理)和环境保护部科学科技一等奖(重要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价技术和环境安全研究)。开设《生物安全导论》、《科学研究方法和科技论文写作》、《艺术、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和《分子标记技术》等课程。